跳到主要内容

周周向上.AI大模型笔记(2):组织AI战略认知之高管篇

· 阅读需 16 分钟
周永峰_治土安人.AI
周周向上人工智能工作室

引言

随着AI成为时代标配,许多组织在该领域投入巨大,但最终成果却常常局限于优化边缘环节:一个更智能的客服、一个能辅助撰写周报的助手,或一个内部知识库。这些应用虽有很大价值,却远未触及AI改造核心业务的巨大潜力。

这种投入与产出间的落差,其根源往往不在技术层面,而在于对AI的认知深度。

目前来看,影响AI在组织中充分发挥效能的最大因素依然是认知。 ——周周向上.AI实战札记

在上一篇梳理了15个常见的错误认知后,本篇将聚焦于问题的核心:高管作为组织AI战略的“第一推动力”,其认知高度决定了AI项目的起点与天花板。我们将深入探讨高管认知升级的关键,以确保组织的AI投入能够真正驱动核心业务变革,而非仅仅停留在看似很AI的“高级工具”层面。

一、高管认知是组织AI战略的“第一推动力”

在组织中引入AI,不仅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组织战略和管理范式的变革。很多组织在AI转型中“走弯路”,根本原因往往不是技术失误,而是对AI的本质、能力边界和落地路径缺乏更清晰的认知。

认知不到位,往往源于一种“界面错觉”。当前AI大模型最广为人知的形态是其强大的会话能力,这既是普及的催化剂,也容易形成第一层认知:将“AI能力建设”简单等同于“做一个聊天机器人”。

一个稍微进阶、也是更常见的第二层认知,是将其核心价值局限在一系列“高级工具”的应用上。

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利用RAG技术构建“智能知识库”,此外还包括做数据分析、周报生成、代码辅助、文案起草等。这些应用的共性是,将AI作为提升局部效率的“辅助工具”,来优化一个既有的、相对独立的环节。这些应用无疑是AI落地的有效路径,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流程的优化上。

若要充分释放AI的颠覆性潜力,则需要将认知推向更深层次:也就是将AI大模型的核心能力与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深度融合,去重塑、甚至创造全新的价值链。如果认知未能从“工具提效”上升到“流程再造”,投入的资源所产生的效果,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局部效率的优化上,而对客户转化率、生产效率等核心业务指标的提升相对有限,这也可能影响组织内部对AI长远价值的信心与投入决心。

做AI大模型相关开发≠软件工程+提示词工程,甚至≠软件工程+传统AI工程+提示词工程,这中间的GAP是很大的。 ——周周向上.AI实战札记

因此,高管认知是组织AI战略的“第一推动力”,只有高管认知到位,才能带动战略共识、资源配置、组织氛围的全面升级,为AI项目的持续落地和价值释放打下坚实基础。

二、高管认知升级的关键内容

我在调研了很多组织后发现,高管认知升级可以先聚焦以下几个关键内容:

首先,深刻理解AI与传统信息化的本质区别。 传统信息化系统追求“确定性”,而AI系统则擅长“概率性推理”和“多轮动态优化”;传统系统强调“规则驱动”,而AI系统则强调“数据驱动+HIAI协作”。高管需要把AI当成一个极具潜力但需要引导的“管培生”,而不是一台永不出错的精密设备。

人们很自然的会将AI系统等同于传统的信息化系统,从而期望能够一次性输出‘理想’结果,但却总忘记AI系统是可以通过多轮‘迭代’来快速趋近‘更理想’结果的…… ——周周向上.AI实战札记

其次,科学认知AI的战略价值、能力边界与风险。 AI不是万能神丹,它在不同业务流程中的应用价值也各不相同。其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语言理解知识整合内容生成能力,尤其擅长对海量的、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,以辅助人类完成需要综合分析、归纳总结和创新构思的复杂任务。例如,作者[注]的实战经验表明:用AI大模型来构建复杂的岗位能力模型、定向生成针对性的内容、进行能力评估,在经过多轮动态优化后,效率可以得到数倍提升,能力水平可以媲美专业顾问;但若期望它替代产线上需要“零差错”的精密物理操作,则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风险。因此,我们需要扬长避短,并正视其“幻觉”与“不确定性”,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。

正如我在朋友圈中所说:“AI大模型能做什么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……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或许是:我想做什么?让AI先试试…” ——周周向上.AI实战札记

再次,做好组织AI战略的顶层设计。 这要求高管们首先明确AI的战略定位:究竟是作为优化现有业务的“效率工具”来降本增效,还是作为探索新商业模式的“增长引擎”来创新业务?定位决定方向。在此基础上,必须建立相应的AI治理机制——这是确保AI这匹“快马”跑得又快又稳的“缰绳”,涵盖数据安全、算法合规、伦理边界和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。也需要规划清晰的能力建设路径,是选择借力外部成熟方案快速起步,还是立足长远孵化内部团队;是从小范围的试点项目开始验证价值,再逐步推广到全公司,都需要系统性的规划。

最后,规避典型的认知误区。 这包括:警惕“技术万能论”,期待AI能“一步到位”解决所有沉疴积弊;重技术、轻组织,忽视了配套的流程再造和人才培养;陷入对“最强大模型”的盲目追逐,而脱离了具体的业务场景和数据基础…等等。

总之,建议高管以“战略定位+组织变革+技术实施”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视角来推动AI落地,才能让AI投资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业务增长和核心竞争力,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技术展示。

三、实战案例/行业观察

  • 案例1:企业级AI系统开发中的认知误区
    在开发“员工安全生产能力智能评估系统”时,我初期尝试了用自然语言会话作为主要的人机交互方式,但发现在严谨的流程场景下,自然语言会话反而是效率低下的、多歧义的、对管理员能力要求高的。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探索,我们最终决定采用“AI核心+传统界面”的模式,将AI的能力用在“刀刃上”(如能力建模、内容生成与能力评估),而不是盲目追求“看起来很AI”的交互。

  • 案例2:垂域大模型研发项目的认知转变
    在“土粒儿大模型”的研发过程中,我最初也曾陷入“模型越大越好”的误区,期望一步到位。但实践中发现,针对土壤修复这一特定领域,数据的质量、模型的微调策略、与专家经验的结合,远比单纯追求大参数量更重要。这一认知转变,帮助我研发出了更加轻量、高效、精准的垂域模型。

四、经验总结与行动建议

我们认为,对于高管来说,认知升级不能只停留在“知道”,更要转化为“行动”。我们建议您从两个更有针对性的行动开始:

第一,“带着业务问题去对话”。 当您再次打开任何AI会話工具时,请不要只把它当作信息查询的入口。尝试输入一个您正在面临的真实业务挑战,例如:“我是一家制造业公司,如何将成品良品率从95%提升到97%?请给出三种不同的策略,并分析其优劣。” 然后观察AI如何进行“思考”、整合信息、提出结构化方案。您要体验的不是它的“对话能力”,而是它作为“初级战略顾问”的潜力。

第二,“寻找并拆解一个‘嵌入式’AI应用”。 主动要求您的团队或IT部门,为您演示一个已经将AI能力嵌入到系统或流程中的例子(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聊天框)。比如,ERP系统中自动预测库存风险,或是在CRM里自动生成客户跟进邮件的初稿,或者用我开发的《员工安全生产能力智能评估系统》来给岗位建立一个能力模型…总之,您要观察的不是AI的答案多惊艳、风格怎么这么像人类,而是它如何优化了某个具体环节的效率和决策质量。

通过这种针对性行动,才能真正穿透AI的表象,建立起“AI如何为我所用”的深度认知。

  • 推荐阅读/延伸案例/互动提问
    • 推荐阅读:《周周向上.AI大模型笔记(1): 15个常见的错误认知》
    • 延伸案例:详见“员工安全生产能力智能评估系统”、“土粒儿大模型”、“Safer多模态大模型”等项目实践(后几个在我的视频号《周周向上》中都有,员工安全生产能力智能评估系统的视频也会尽快做好发布)。
    • 互动提问:你所在组织的高管团队,对AI大模型的认知处于什么阶段?你认为最大的认知障碍是什么?欢迎留言交流。

预告:下一篇《组织AI战略认知·中层篇》,将聚焦中层的AI认知升级与组织赋能,敬请关注!


注:本文作者 周永峰 先生系AI大模型全栈工程师、PMP项目经理,具有EHS、制造、服务、工程等多重专业背景。在AI领域的典型成果有:员工安全生产能力智能评估系统、智能CRM与销售系统、垂域文本大模型土粒儿、垂域多模态大模型Safer、AI大模型处理图数据库技术、基于AI大模型的非结构化数据提取及增强技术等。


联系我们

如需交流AI战略、预约系统演示或获取更多资料,欢迎联系:

  • 微信/手机:18049700567(周先生)
  • 邮箱:18049700567@163.com
  • 扫码直联(验证请填写事由及贵公司名称):
微信二维码